“跳不出”的电荒
从去年年底以来的这次电荒被媒体称之为“最长”的电荒。这次电荒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反季节出现,“跳不出”的电荒似乎已经成为常态。为缓解经营困境,电力企业试探性地提出再调电价的可能性,但这显然不是解决煤电矛盾的根本之策。
与往年季节性的电荒相比,今年的电力紧张则出现在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用电量增长逐季放缓的大背景下。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当前的电力总装机容量足以满足正常情况下的电力需求,眼下我国的电力紧张已经不再是装机容量不足的问题,而是煤电矛盾长期积压造成的燃料供应问题。今年已经上调的电价被电力企业认为是“杯水车薪”,而一步到位式的电价上调在当前CPI较高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可能。发电企业的发电意愿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和延长了这次电荒。
煤电矛盾最终是价格机制的矛盾,这已经是被重复过多次的论调。在煤电产业-链上,电价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并未最终形成,导致煤价越市场化,煤电矛盾就越大。而受制于物价压力,“煤电联动”机制这一权宜之举又常常在物价压力下难以及时实施。煤电矛盾的根源——“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得不到理顺,煤电之间的痼疾就难以化解。煤电矛盾的化解最终必须依靠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然而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却在各种利益的纠葛之下举步维艰,很难在短期内完成。
眼下要跳出电荒格局,可行之策还是提高发电企业的意愿。事实上主管部门和电力企业也做了不少尝试和努力。例如允许电力企业向上游延伸,获取煤炭资源,以提高煤炭的自给率;鼓励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同;加快对新建火电厂的批复等。
但这些努力在实际执行中却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电力企业拿到煤矿便做起了“煤老板”,卖煤能轻松挣钱又何必靠发电挣钱呢?更有甚者,由于重点合同煤价和市场价格的差距较大,近两年已经有不少电力企业的燃料公司通过倒卖重点合同煤赚取差价来获利,这些价格相对较低的电煤不能使用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却成了个别企业和个人牟利的途径。而有关部门批复的新建电厂,也因为发电不挣钱或债务负担已经很重,被搁置一旁。近期有业内专家提出,短期内国家加大对电厂的补贴力度应更为可行。直接的经济补贴能够缓解电力企业的亏损压力,但补贴额度和补贴资金的来源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无论如何,电力体制改革才是解决煤电矛盾的最终出路。而短期内“跳不出”的电荒一旦成为常态,将给工业生产套上能源紧缺的“紧箍咒”,因此在不断提高能源供给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不妨也借力电力紧张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